关口显现 宏观调控何去何从? 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熨平经济短期波动,其中包括,在不到四个月时间内连续两次“出其不意”的加息。
8月18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,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。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.27个百分点,由现行的2.25%提高到2.52%;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.27个百分点,由现行的5.85%提高到6.12%;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,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。
高密度的紧缩政策主要用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。政府担心,依靠信贷资金匆忙上马过多项目,最后会给银行带来大堆坏账。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也曾经历大兴土木的热潮,那些遗留下来的不良资产,至今仍在清理中。
本轮经济过热和紧缩性宏观调控应该始于2004年,紧缩措施包括限制过热行业、收紧银行贷款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、加息等一系列措施;而因为房地产是本轮经济过热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,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措施。目前来看,“管住土地,看紧信贷”的紧缩性调控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成效。
不过,值得关注的是,本轮紧缩实施至今,下一步宏观调控是否仍将延续现有调控手段和方向,各方开始有了一些不同声音。
如本次加息之前,专家和学者就做出了不同预测和分析;加息消息发布之后,各方看法仍然不一,争论也依然存在。
除了国内学者的争论外,一些国际机构和研究者也作了一些不同角度的分析,并提出了不同建议。发表了一些新的看法。
世行“报告”发出不同声音
在中国央行宣布加息之前,世界银行刚刚发布了其最新的《中国经济季报》。在这份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报告中,世行对中国的投资热潮进行了更为细致和积极的评估,并对目前的紧缩性调控措施给出了一些“建议”。
这份题为《中国经济季报》的文件显示,时下中国经济中超过一半的投资资金来自企业利润而非银行贷款,而且投资增长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。世行认为,这表明在分析投资增长成因时,除地方政府行为外,私营企业的驱动力也在发挥重要作用。
假设情况果真如此,一向饱受争议的加息举措将会面临更多质疑。此前,认为加息难以取得预想效果的理由主要是,中国的利率形成并非完全来自市场力量,而市场对于利率调整的反应也不敏感。
在中国所有固定资产投资中,大约20%来自地方政府。日前,国务院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正副主席为他们违背中央政策、巨额投资燃煤电厂项目一事作出检查。但问题是,在分权体制以及现行绩效考核标准下,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投资饥渴症。加息对于这些长期视银行贷款为财政资金的投资主体来说,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。
即使是在企业投资领域,观测央行上两次加息后的情况可以发现,小幅加息似乎没有什么无实质性影响。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:“我们的模型显示,(中国的)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需要分别上调300和200个基点,才能达到中性水平,使利率成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。”
纠正这一偏差绝非朝夕之功。造成中国低利率环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对于它的校正需要放置到长期过程中来完成。而在此之前,由于存款实际利率接近于零,私营企业势必倾向于将其利润再次投入扩大生产。这实际反映出宏观调控作为一种中期行为,除了要对大量短期利益作出平衡,另还有着太多长期性、体制性、系统性的羁绊难以摆脱。
声明:《关口显现 宏观调控何去何从?》的信息均来自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我要焊管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、图片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我要焊管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的准确度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hinacom.net.cn/ypnew_view.asp?id=924
谢谢!! 冷拔钢管
翅片管
无极灯
|